经济学人:中印进入“世纪之争”

东方早报早报讯 本周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媒体普遍关心中国可能较预期更早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不过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封面却以“中印进入世纪之争”为题,认为两国关系将重塑未来世界政治秩序。

  《经济学人》称,中国和印度是当前全世界成长最快速的两个经济体,但这两个国家“却往往不知道如何与对方相处”。
  文章称,中印两国不乏正面合作,例如双边贸易从1990年的2.7亿美元发展到今年预计的逾600亿美元,双方也会在全球气候大会或世界贸易议题上“共同出击”,但在《经济学人》看来,两国在更多方面却是“竞争者”。
  文章举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已成功参与缅甸油气地质勘探工程,而印度则是“失败者”;印度政府还指责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上游建造水坝是“抢夺水资源”的行为。文章指出,两国长达4000公里的边界争议是很多矛盾的根源。边界问题,加上印度政府为达赖提供“政治庇护”,使问题更形复杂。
  而从国际战略的角度来看,中国在亚洲多国的投资和援建项目都被印度视为“围堵”行动,美国国防部8月16日最新有关中国军力的报告声称“中国发展武力投射系统,威胁可达印度洋”,更加重了印度的戒心。
(东方早报)
随着中国和印度的双双崛起,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塑造世界政治格局。遗憾的是他们相处得并不和谐。
Aug 19th 2010
一百年之前似乎就可以看出哪些蒸蒸日上的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会塑造20世纪。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时代已经过去,充满活力的新生力量——比如说众所周知的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他们的登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繁荣,但也带来了到目前为止难以想象的大规模的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现在让我们细细回味一下这周的一个重大历史性事件:中国官方称其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使得西方更加关心中国会比预想的更快超越美国。但是退后一步,从亚洲的角度来看,中国长期的竞争对手是另外两外一个正在经济上崛起的大国——印度。这两个亚洲的巨人直到1800年还占据了世界经济的半壁江山。日本和德国是纯粹的民族国家(见注释1),而中国和印度与他们不同。考虑到中印的幅员辽阔的国土和庞大的人口数量,还有他们辉煌的增长率,他们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民族国家。
不是必然,但仍旧十分重要
这种发展前景未知的地区的变化应该以十年而不是以一年为单位来衡量。人口不是关键因素,投资银行的长期经济预测也不是。二十年前日本被认为是美国的最大对手。像中国这样情况复杂的大国可能会由于未发挥出潜能或者由于国内矛盾而崩溃。短期来看可能他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比如说,日益强大的中国就有可能和虽辉煌不在但依旧强大的日本发生冲突。西方列强依然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所以值得警惕的隐患还是很多的。而随着岁月的年轮向前滚动,这两个亚洲巨人再次面对边界纠纷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中国和印度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决定这种给20世纪留下伤疤的问题在21世纪会不会再次发生。中国的外部环境也不那么舒服。中国的领导人总是称西方对于中国崛起的报道是阴谋——一个不是想把沉重的全球经济负担抛给天朝上国就是想要孤立他的前奏,美国与日本韩国结盟,与台湾签订条约帮其进行军事防御,并且迅速与中国的对手——先是印度,现在又是越南——建立友好外交关系,这一切都是证据。
这是妄加揣测。其实美国可以向中国要求更多,虽然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是美国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碳排放地和最大的能源消费者(中国本身也在竞争这个头衔)。为了改变力量的平衡,中国做了很多事情——逐步升级了人民解放军的技术能力,建立了一只海军,太空和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这些都不会威胁到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尽管这周五角大楼一个关于解放军让人费解的计划的报告敲响了警钟。但是中国军事上的进步着实让他的邻居和对手绷紧了神经。三月份韩国的一艘护卫舰“天安号”被击沉,(显然是朝鲜的鱼雷干的),近几周中国就怎样处理这件事和韩国以及西方国家发生了争执。另外,中国想要贪婪的占有全部的中国南部海域,就这件事北京方面也与东南亚国家发生过不和。
印度也被中国的军事进步搞得紧张兮兮。虽然中印边界战争已经过去快50年,但是印度对于在那次战争中所受的耻辱仍然耿耿于怀。一种习惯性的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扎根于印度。印度认为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在挖自己墙角:在两国都需要进口的能源的安全供给上先发制人;通过各种操作,特别是通过与他的南亚小邻居——尤其是巴基斯坦——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来阻止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获得永久席位。印度也注意到,在由于更广泛的合作利益而把边界争端暂时搁置了数十年之后,中国近年来在1962年作为导火索的西藏和克什米尔问题上态度强硬。这种让印度忧虑的局面促使印度在战略上与美国走得更近——特别是签署了具有争议性的《美印民用核合作计划》
北京方面对印度混乱盲目的民主制度不屑一顾。但是他们必须把印度当做一个不可小觑的长期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如果印度继续倾向于美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在人均国民收入方面,印度和中国一样。中国随后突飞猛进,远把印度甩在了后面,似乎再也赶不上了。但是印度的长期发展势头看起来更强。当中国正值工作年龄的劳动人口开始缩水的时候,印度正处于人力资源的暴涨期——这种暴涨在亚洲的其他地区曾带来了持续的繁荣。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印度的增长会超过中国不再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印度有民主上的优势——至少有一个疏导民众不满的压力阀。印度的军队数量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他在具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地区有10万驻军(是美国在伊拉克驻军的两倍多)。并且因为印度对西方国家没有威胁,他有一些在价值观上相同并且可以制衡中国的强有力的伙伴。
及时解决问题
目前看来,中印之间重新开战的导火索会是那些唤醒沉睡于中国媒体和印度智囊团那些退休军官中的致命的民族主义的东西。今年中印贸易额预期将达到600亿美元(是1990年总量的230倍),乐观主义者们为此欢呼雀跃。但是20世纪给我们教训是:在利益上可预见的冲突会演变成可预见的战争,从而导致不可预想的可怕的后果。如此依靠中国的繁荣和更加民主来把问题解决妥当似乎是不明智的。应该做两手准备。
首先,解决边界问题的进展缓慢,应加以恢复。主要的责任在中国。中国已经得到了他真正想要的地区却依然声称对阿鲁纳恰尔的所有权,将其当做一个谈判的筹码。毕竟中国已经解决了与俄罗斯、蒙古、缅甸和越南棘手的边界问题。那么就可以肯定中国在和印度交手时不会遇到挫折吗?
这就引出了第二点更深层的需求,欧洲付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代价才解决这个问题:崛起中的亚洲缺乏正式的机构来改善这些争端。中国对多边外交的厌恶把东盟弄得服服帖帖。像任何横行霸道者一样,中国喜欢逐个收拾他的对手。如果中国和印度,还有日本能够建立一个地区性的论坛来相互交流,把不可避免的较量变为合作和良性的竞争,这样就会好很多了。
从全球来看,西方国家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建立的规则系统给新兴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它也反映了一个过时的世界秩序,不能代表目前的全球形势,更不用说未来了。中国和印度应该是塑造主导二十一世纪的规则的主角。这需要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但是这也需要中国和印度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认真努力地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注释
1. 民族国家是政府体制的一种形式。当代民族国家常为多民族国家而多元文化主义常用来形塑及争取对体制的认同。民族国家最重要的特征是一个国家在什么程度上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使用民族团结作为国家的政策。(具体参照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cn/民族國家)
译者:踏雪寻友

经济学人:中印世纪之争

2010-08-24 10:43:57   来源:译言网   作者:译言网  

虽非命中注定,但仍至关重要
看待这个未知领域要纵观数十年而不是数年。人口情况并非命运。投资银行的长期经济预测也非命运。20年前,日本被视为美国主要的对手。像中国这样错综复杂的大国在自身的矛盾下可能无法尽其所能或分崩离析。在短期内,其其他外交关系可能更加重要,甚至在亚洲也是如此:比如,正在崛起的中国与正在老龄化但仍然强大的日本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可能更大。西方大国也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因此,警告层出不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亚洲大国可能最终再次就有争议的边界问题发生对峙。中国和印度如何处理其关系将决定是否会出现导致20世纪伤痕累累的类似错误,这种错误会让本世纪面目全非。
实际上,两个国家都感到忐忑不安。中国领导人喜欢将西方对其崛起的大肆炒作称为阴谋——是将沉重的全球责任推给中国或遏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领导人目睹了美国与日韩结成同盟,承担合法责任帮助台湾自卫,加深了与中国对手之间的友谊,主要是印度,现在还有越南。
过于杞人忧天了。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已经是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汽车市场,最大的碳排放国和最大能源消费国(一个中国自己通常驳斥的称号),为何不从这个国家获得更多呢?至于改变力量的平衡,尽管本周美国国防部的报告对人民解放军计划的不够透明表示担忧,但是人民解放军稳步更新的技术能力、海军的建设以及太空和网络空间快速发展的技能还无法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中国的军事发展着实让邻国和地区的对手不安。最近几周,中国与韩国(以及西方)就如何回应3月份击沉的韩国天安舰(显然被朝鲜的鱼雷击沉)事件发生了争吵。此外,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归属方面,中国一直与东南亚国家争吵不休。
印度也感到不安。印度仍然对约50年前与中国的短暂一役中留下的耻辱耿耿于怀,与中国缺乏战略互信一直根深蒂固。印度认为中国努力通过各个方面破坏它的行动:先发制人获得两国必须进口的能源供应,运用各种策略阻止印度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最重要的是利用与较小南亚邻国(主要是巴基斯坦)的友谊。印度还注意到,为了更加广泛关系的利益,中国将它们之间的边界争端搁置了数十年,最近几年,中国在西藏和克什米尔有争议地区上的立场强硬起来了,这一争议导致了1962年两国的交战。这种不安促使印度在战略上更加靠近美国——富有争议的核合作协议就是显著的一例。
北京的统治者对印度乱成一团、犹豫不决的民主不屑一顾。但是他们必须将印度视为一个强大的长期对手——尤其若是它继续倒向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人均国家收入而言,印度与中国一样富裕。但是随后中国快速发展,遥遥领先,印度似乎永远都无法赶上。但是如今印度的长期增势看上去更加强劲。在中国即将面临符合工作年龄的人口缩减之际,印度却享有不断增加的人力资源,膨胀的人力资源都曾为亚洲其他国家带来持续繁荣。其增长超过中国较长一段时间已经不再是无法想象的事。它的民主制度也有优势——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处理不满的压力阀。此外,就军队服役的人数而言,印度的军队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军队:印度在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的驻军为10万(很快将是美国在伊拉克驻军数量的两倍)。此外,由于印度不会威胁到西方,它会因自身的价值以及作为平衡中国的力量而拥有强大的朋友。
 一份适时的协议
就目前而言,印度和中国再次开战的前景只会扰乱中国媒体中充满敌意的民族主义者和印度智库中退休的上校的睡眠。乐观人士更喜欢对两国之间今年可望达到的600亿美元的贸易额大加称赞。(这是1990年总贸易额的230倍)。但是20世纪的情况告诉世界,显而易见、可预见的利益冲突可以称为日益可预见的战争,却无法预见造成的可怕后果。因此依赖繁荣和更加民主的中国将这些事情解决似乎并不明智。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需要恢复解决边界问题的缓慢进展。在这个问题上,中国要负主要责任。中国有真正想要的领土,坚称对阿鲁纳恰尔邦拥有所有权,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讨价还价的筹码。毕竟,中国解决了与俄罗斯、蒙古、马来西亚和越南之间难以解决的边界争端。应对印度必定没有这样难?
这引出了更加需要做的第二件事,欧洲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才接近将这个问题解决:正在崛起的亚洲缺少正规的组织促成此类协议。中国反对多边外交协商使东盟组织的地区论坛失去作用。与任何恃强凌弱者一样,中国喜欢逐一对付其对手。如果中国、印度和日本能够建立地区论坛将它们无法避免的对抗转化为合作和健康的竞争,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全球而言,西方在20世纪后半叶建立的以法规为基础的制度为新兴大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是它反映的是一个过时的世界秩序,不是当前的全球平衡,更不用说是未来的世界平衡了。中国和印度应该在建立管理21世纪的法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要求西方做出让步。但是它也要求中国和印度致力于建立法规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而认真、努力地解决各自的分歧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外媒:中国和印度的世纪之争
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促使西方国家开始担心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时间会比过去想象的要早。但是,如果把眼光投向整个亚洲,将会看到另一个经济巨人——印度。在战略上对中国不信任的传统在印度是根深蒂固的。印度认为中国在每一个层面都在打击印度,这种不安促使它在战略上靠向美国。看起来,中国的迅猛发展把印度远远抛在后面,但印度的长期繁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中国的工作年龄的人口正在萎缩,而印度的劳动力数量却在膨胀。因此,印度超过中国并非不可想象。印度拥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布置了10万士兵在阿鲁纳恰尔邦。而且,由于印度对西方并不构成威胁,因此在世界上拥有强有力的朋友。
一些乐观主义者以为中印两国每年600亿美元的双边贸易会拉近两国关系。但是,20世纪的历史告诉世界,可以预见的利益冲突会发展为可以预见的战争。两国间的和平需要做两件事。
第一,双方的边界谈判应该重启。这个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中国,既然中国能够跟俄罗斯、蒙古、缅甸和越南解决领土争端,为什么不能和印度解决领土争端呢?
第二,中国、印度和日本应该建立一个地区性组织来把它们的冲突变为一种良性的竞争。东南亚国家联盟已经被令人厌恶的中国多边外交搞得软弱无力。
英国《经济学人》(2010年8月21日-8月27日)社论
中印之争是一种神话而已
中印之争一直是西方国家非常热衷的一个话题。中国和印度,究竟谁才是亚洲的主角?谁的发展模式更优越?谁才拥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事实上,西方国家对中印之争的关心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印两国自身对这个问题的关心。
《经济学人》这篇社论关于中国和印度的观点可以归结为很简单的两点。第一,中国确实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大国。但是,在亚洲,面积、人口和经济的大国并非只有中国,还有印度这样一个巨人。印度可以在亚洲平衡中国。第二,今天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确实高于印度,但是,由于印度的民主制度,由于印度人口的年龄优势,由于印度跟西方的友好关系,印度反超中国是不可避免的。
上述两个基本观点看起来很简单,但却体现出西方很深厚的传统国际战略理论,这就是发源于英国的战略均势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均势理论表面上被英美等国放弃,事实上,在全球战略中,不允许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独立的强国仍是英美等国一些战略家的一个基本战略思想。当把这样一种国际战略理论用于亚洲,目标就非常清楚,中国作为亚洲的面积、人口和经济的第一强国,必须要受到其他亚洲国家的平衡。在亚洲各国中,印度是平衡中国最好的一个候选国。
但是,这种源自西方的国际战略思想在东方的亚洲很难发挥作用。除了中印两国中少数的非理性极端民族主义者以外,绝大多数中印两国的民众并没有要在亚洲争第一的意愿。在大多数的中国人心中,从来就没有把印度作为一个具有威胁性的竞争者。而曾被英国长时期殖民统治的印度对西方国家在亚洲的意图仍有很深的疑虑。随着亚洲经济圈的逐渐形成,中国、日本、东盟诸国和印度不可避免会形成一个亚洲经济共同体。希望在亚洲制造第一和第二的冲突是很难有结果的。中国和印度的世纪之争根本就是一些西方战略家制造出来的神话,而这个神话基本没有现实可能。(寒竹)


纽约时报視屏:中国人和印度人眼中的彼此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